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

【2015日本賞櫻】20150328-0404 京阪賞櫻自由行~DAY 3 大阪城(1)




大阪城矗立於上町台地北端,北臨淀川,居交通要津,

最早為羽柴秀吉在大抵統一日本後所建,規模宏偉、金碧輝煌。

曾多次毀於天災兵禍又重修改建,

今日之大阪城為昭和年間以鋼筋水泥復築,

1997年日本政府指定為登錄有形文化財。


豐臣時代


「大阪」在明治維新前寫作「大坂」,

維新後忌於「坂」字可拆為「士反」,有「武士叛亂」之諱,

因此於明治三年(1870年)改名為「大阪」,

「大坂城」也因而更名為「大阪城」。

一般講述更名前的歷史時仍會以舊寫「大坂城」稱之,以示時代區別。


1583年,羽柴秀吉(後來的豐臣秀吉)在石山本願寺的原根據地上建造大坂城,

以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本丸(主郭)。

直到秀吉死去之前,仍持續不斷地建設二之丸及三之丸等附郭,

以及多重水堀(護城河)和運河等防禦設施。

大坂城天守外觀四層或五層,瓦上覆以金箔,極其奢華,

位置在今日大阪公園蓄水池付近,含石垣四十公尺高(德川新天守約58公尺)。


豐臣秀吉後來次第建造了京都的聚樂第和伏見城,

作為居住和處理政務的中心,較少住在大坂城。

1598年秀吉死後,繼承人豐臣秀賴又從伏見城移居到已完成的大坂城。

此外,實際負責政務的豐臣家大老德川家康,也入住西之丸便於辦公。


江戶時代

1603年(慶長八年)德川幕府成立後,豐臣秀賴依然居住在大坂城支配攝津國。

1614年(慶長十九年)德川家和豐臣家矛盾表面化,

德川家康率大軍包圍大坂城,史稱大坂冬之陣。戰役中雙方講和,

德川家提出條件要求拆毀二之丸和三之丸,填平外圍的水堀,

使大坂城成為一座僅有內堀和本丸的裸城。

豐臣家雖然一時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條件,但後來毀約重新開挖水堀,

讓德川家康得到藉口於次年發動大坂夏之陣,

消滅了豐臣家,而大坂城也在此役中化為灰燼。


德川幕府控有大坂城後,家康一度把該城封給外孫松平忠明,

但1619年(元和五年)又收歸幕府直轄。1620年(元和六年)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開始重建大坂城,並在1629年(寬永六年)完成。

德川氏將豐臣家所建的大坂城石牆和水堀全部破壞,覆以數公尺厚的土,

再興建更高的石牆,把豐臣大坂城的遺跡全部埋在地底。

天守設置在不同的地點,位置更高,並採用完全不同的設計。

德川家用全新且更為雄壯的城郭,將豐臣氏留給世人的記憶徹底埋葬,

並誇耀幕府統治全日本的威信更甚於豐臣氏。



作為德川幕府的直轄城,歷代將軍都由自己兼任大坂城的城主,

並且從重要的譜代大名(德川家直系老臣)中選派大坂城代(代理城主)。

1665年(寬文五年)大坂城天守被閃電擊中燒毀,並未重建,自此成為沒有天守的城池。

江戶末期,1868年(明治元年)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的大號令,撤除幕府,

由天皇親政。前將軍德川慶喜改以大坂城為居城。

但隨即發生了舊幕府軍反抗維新政府的鳥羽伏見之戰,

舊幕府軍失利,德川慶喜倉皇逃回江戶城,

大坂城也在此役中遭到兵火幾近全毀。


近代


明治時代,將大坂城畫為陸軍基地,並在東側廣大的空地上興建大阪砲兵工廠。

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美軍空襲的目標。

1928年(昭和三年),大阪市市長關一提議重建大阪城,

並在半年內募得市民捐款150萬元。

1930年(昭和五年),天守動工,以鋼筋水泥復築,隔年完成。

這座復興的天守並未忠實複製豐臣或德川時代,

基本上以德川時代的白漆風格為主,但最上面一層重現豐臣時代的黑漆描金風格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大阪城四周受到美軍猛烈空襲,雖然復興天守此次僥倖無事,

但先前逃過戰禍的週邊建築卻劫數難逃。

日本敗戰後大阪城被美軍接收,1948年時美軍不慎引發大火,又失去了紀州御殿。

1950年代開始正式的復修及學術調查。

1959年發現了豐臣時代的遺跡。大阪城現今為大阪城公園。

1997年日本政府指定為登錄有形文化財。

<資料來源~維基百科>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未完待續(還沒玩阿 XDD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